2)第685章 预设的陷阱_锦衣状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驻,江彬等军将也已作古,光靠年久失修的城塞,还有涣散的人心,如何能保证战力?失败时大概率的事情。」

  朱四沉默不言。

  当皇帝的,最能感受到前面那个皇兄给朝廷带来的伤害。

  正德皇帝仅仅看上去是个明君,但其实一点都不着调,他常驻宣府,挥霍无度,占用大量资材,几乎把宣府军备给压垮了,江彬等女干佞更是把宣府当成他们的后花园,随意调用军资,连维修关隘的物资都被强占或者变卖,数年下来,外长城一线城塞日益破败。

  「这也是为何臧凤明知军队虚报战功,还要替其隐瞒的原因,战报迟了两日才上

  报,估计臧凤也在查这件事,但若是将之揭发,会让宣府、大同一线军心动荡,不如将白羊口的战事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以安定人心,维持宣大一线关口不再出差错。」

  朱浩做出如是分析。

  朱浩毕竟熟悉历史,知道嘉靖登基之初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未来大同军变正是发生在宣大地区,正德时期军费都被皇帝或者高层侵占去了,边军守着残破的城池,拿着破旧的军械,数年下来,有何战力可言?

  以朱浩的观点,臧凤只是尽人事听天命,尽力维持目前的局面,换了谁去宣大,都没法在很短时间内把烂摊子收拾起来。

  要把宣大一线军备重新整顿好,可能五年都不行,但现在正德皇帝死了才一年,臧凤去宣大也不过半年时间,鞑靼人就倾巢而出,臧凤是兜不住的。

  既然知道臧凤不行,那就改变思路,让杨廷和觉得皇帝要收拢臧凤,以获取宣大一线军权。

  这样一来,杨廷和就会把臧凤为边将虚报战功的丑事揭发出来,将其给撤换了,甚至将之拿到京城问罪……如此临阵换帅,宣大一线再有什么动荡,那责任就全在杨廷和身上了。

  朱四问道:「若是姓杨的不自己提,让言官参劾呢?」

  朱浩笑道:「除了杨阁老所提意见,陛下谁都可以不理会……陛下还可以在朝堂上单独问杨阁老的意见,想要撤换陛下信任的宣大总督,非由首辅大臣来建言不可,他人的意见,陛下不用理会便是。」

  ……

  ……

  正如朱浩所料。

  杨廷和对于宣府、大同一线局势并不了解,以为鞑靼人的攻势已经消退,毕竟以往鞑靼人的主要行动策略,就是掠边抢夺,加上情报显示过去两年草原上灾情严重,又恰逢达延汗死去后各部族纷争,杨廷和不觉得鞑靼人有能力进犯大明。

  现在各处战报趋于平稳,杨廷和作为职业政客,优先事项不是考虑如何稳定宣府局势,而是要遏制小皇帝收拢宣大军权的野心。

  杨廷和找左都御史金献民商议此事。

  金献民见杨廷和来访,便感觉事有蹊跷,等杨廷和说明白是要彻查宣大一线是否虚报战功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