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三十九章 文化教育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卫东的指示是干脆编纂三个版本的《十万个weishenme》,纯粹科普的儿童版、兼顾科普与实践的少年版以及侧重于实践的成人版。其中成人版的难度甚至比历史上的工农兵版本还要大一些,但因为专业分得相对清楚,读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有选择地选读即可。也正因为这样,成人版虽然总销售量不如另外两个版本,但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与工农业、甚至是国防(成人版中有军事分册)建设都有很大促进。

  不过比起这些书籍的出版,1941年意义更大的一件事还得算是新中国高考制度的确立,虽然应试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在公平性上确实有着难以取代的优越性,而只要在考试的内容上做好文章,它的缺陷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加以弥补,所以胡卫东对于全国统考还是投出了赞成票。不过,胡卫东也提出了两点重要意见,一是考试不能只考书本知识,还要考察学生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或者说是动手与应变能力。

  这一方面是要在考题上下功夫,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要在书面考试之外,增设实践类的考核,胡卫东建议可以占到总分的两成,以剔除掉少数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二是要高度重视成人高考,胡卫东认为成人高考不应该只能得到一个本科文凭,而必须与普通大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可以不住到一起,但课必须在一起上,毕业之后也不能打上“成教”之类的歧视性标签

  太祖等中央领导对胡卫东的意见十分重视,也大多觉得胡卫东所言很有道理,但碍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每一个建议都能推行下去的。例如那个实践考核,以中国之大、学生之多,所需投入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现在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还不多,政府努力一下或许还能办到,但将来大学的招生人数必定会比现在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到时候该怎么解决呢?高考制度事关国本,可不是一句“到时候再改”就能解决的

  最终经过一番讨论,中央决定将这一权力交给各大高校的每个具体院系,由它们依据各自专业的不同要求来对考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这项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办法是,先按jihua数目的110%确定投档线,然后再对投档线内的考生进行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结束后,面试的得分将与与高考得分(注2)相加作为最终的排序依据,总分较低的多余人数将被剔除出去,也就是说会有9%左右的淘汰率。

  注1:磁带录音jishu是德国发明的,但因为小胡子的心思已经都放到了战争上,因此只是利用它来为军事目的服务,而胡卫东在中国引进这项jishu之后,则特别指示要展开“小型化”、“家用化”的研究,历经数年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注2:语文、数学必考,物理、化学、生物根据所报专业的不同三选二,每门满分150,总分600,也就是说面试的影响因素是七分之一。

  PS:高考的统考部分不考外语(主要是外语教师严重缺乏,暂时还无法保证分配到所有高中,如果要考外语的话,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极其不公。),但是面试的时候却可能会考到外语,至于到底要不要考,考的话是考英、俄、德、日四门外语中的哪一种,则由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院系里有没有外籍教师,有的话是哪个国别的较多之类。)而定。(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