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九章:稳固辽沈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合时,辽阳城中已经听不到多大的喊杀声了。

  因为这个时候,城中女真人和蒙古人都被杀的差不多了。

  无论李家军,还是贺世贤麾下辽东军,大部分人都是腰间别着许多建奴脑袋,还有些是用独轮车推过来成堆的脑袋。

  每个人都是浑身淤血,但依旧稳定有序的开始清理城内,除了部分青皮趁乱闹事,明军并没有出现丝毫收不住的乱象。

  两边一数人头,贺世贤以十八个蒙古人头的优势胜出。

  见此情景,李如桢面色逐渐黑了下去,他在原地站定半晌,却是将满是血迹的刀子一扔,便要下跪磕头。

  “认赌服输,我李如桢给你磕头认错!”

  贺世贤本以为他要恼羞成怒,手已经按在刀上,却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忙上前扶住。

  “李大帅何出此言,李家军,辽东军,都是为皇上办事,不必分的这么清!”

  “此番杀奴,李大帅已是诚意尽显,没有什么错与不错,真要论起对错,还是要怪那背后作妖的鞑子才是!”

  李如桢顺势起身,抱拳道:“贺世贤,从前算我看错了你,今后这辽阳城防,便托付于你了!”

  言罢,李如桢转身就走。

  贺世贤不明白李如桢这话是为了什么,但后者心里却是清清楚楚,他之前不听从熊廷弼的军令,庇护辽阳城内建奴。

  此时此刻,只怕熊廷弼的弹劾奏疏已经到了御前。

  这番杀奴,不过是向天启皇帝表露心迹而已,至于行与不行,这就要看天意了。

  ......

  辽东之地因朱由校千里之外一道圣旨,如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且不提奴酋哈赤闻听此事会气成什么样儿。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气氛却是异常紧张,朱由校前面正趴着三个人,没一个敢抬起头看这边一眼。

  自朱由校新帝登基以来,这朝廷上下就没有一刻是消停的,身为皇帝,不仅要想着改变现有情况,又要平衡朝局。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要时刻担忧自己的小命。

  老魏说实话虽然得力,但毕竟分身乏术,历史上天启落水而死尽管没有他一份,但一个护主不力是跑不了的。

  为了自身安危,朱由校需要内宫有另外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管控。

  这个人朱由校还没有想好,但西李和郑贵妃是不可能的。

  辽东方面,朱由校只能倚重熊廷弼,希望他现在开始搞还来得及,不然一旦辽阳、沈阳失陷,建奴也就彻底做大了。

  五日以前,朱由校向魏忠贤提及一事,矿监到底该不该再设。

  话虽如此问,朱由校自然明白矿监是该设的,可问题是现在的朝政情况,不是自己说再设就能再设的。

  魏忠贤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该”还是“不该”,他只是推荐了一个人,说此人是人才,可解圣忧。

  他推荐的人才,叫王在晋。

  朱由校这两天一直都在回忆,这王在晋究竟是何许人也,老魏不会自找苦吃,没点真正的能耐,也不会推他上来。

  王在晋,河南浚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

  魏忠贤向朱由校推荐时,王在晋正以南京兵部侍郎衔督运京杭河道,颇为江南士子所诟病。

  这个被江南士子所诟病,才是朱由校重点关注的地方,王在晋督运河道,肯定是干了点什么“好事”,才会被士子们私下痛恨。

  魏忠贤推荐他上来,不出意外肯定是他们二人事先已经通过气了。

  朱由校知道,魏忠贤一直在找机会把他的党羽安排进朝局,自己这么一问,早就勾搭好的王在晋也就顺理成章的出场了。

  此番朱由校召刘侨、魏忠贤和王在晋入宫,是要商量一件东林党人极不愿意见到的大事。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