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140 登台坐水阁-3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船制服小船,炮多的制服炮少的。一支上下统一的强大舰队,远远胜过数十支涣散无力的弱小水师。

  北疆和河中之所以大行分封,是因为突厥、蔑尔勃、契丹等强大的蛮族威胁,朝廷非分封疆不能拓土,封臣也要依靠朝廷讨伐异族。而西南海上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建立强大海军所需要的财富和人力,已不是一个割据诸侯所能负担,一支实力勉强的水师,巡行附近水域尚可,要开拓万里海疆就远远不足了。这些封臣无法越过茫茫大海,无法像陆上那样自行开疆拓土,近处又没有足以匹敌的对手,久而久之,若不腐朽败坏,自相攻战的话,他们最大的敌人很可能就是夏国朝廷自己。另一方面,若朝廷在西南海大行分封之道,再加上关东和关西,朝中各派的勾心斗角,利益均沾,有限的人口财赋就可能分散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割据世袭公侯的手中,西南海水师所需的巨额财赋就成了无源之水,久而久之必然衰弱不堪用。

  正因如此,赵行德才坚持反对在西南海大行分封之制,而主张以通商和海军为核心,控制西南海,其它一切举措皆以两者便利为准。所以他将重点放在海军、港口和重要航道上,以海军为手段,掌握住重要海域和海道,控制了海上贸易,就控制了各个屯垦地,从海上贸易中建立的庞大商船队和巨额赋税,反过来又可以维系一支强大的海军。因为距离遥远,各地方和岛屿的情形大有不同,治理应多从当地的百姓自便。商会自治也好,廪生推举学政、知县、知州也好,自组团练或军士营队也好,甚至像李邕那样占岛屯垦也好,朝廷只要能源源不断地从贸易中征收赋税,以海军控制各个海域海道,就掌握着主动权。对付各地的反叛、蛮部作乱等等,朝廷也可以利用海道运兵上岸讨伐。

  “分封之事,确实后患甚大,”袁兴宗沉吟道,“眼下的局势,当另寻阻止的理由。”

  “是啊,”陈重皱眉道,“照海军决胜之说,屯垦地的军士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也不是这绝对。”袁兴宗有些尴尬地笑道,这正是他所担心的,陈重也看出来了,以屯垦地之分散,若行军士管荫户之制,各个屯垦地的军士数量也不可能太多。在没有优势海军的情况下,各个屯垦地的军士聚为大军再与敌决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敌人若控制着海道,只需以海军运送兵马,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个屯垦地一个屯垦地的打下来,军士再如何殊死抵抗也是无用。既然军士不再是决胜因素,那南海屯垦地自然不可能耗费巨额钱粮行军士之制。在夏国,荫户首先要交给军士三成岁入,哪怕朝廷百官发不出俸禄,作为立国之基的军士岁入钱粮也是要绝对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