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二十三章:光明前途_明末汉之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筑面积虽然比不上紫禁城,也比不上洛阳福王、开封周王的府邸,但是牢固度和防御力不亚于中世纪一座欧洲小型城堡。

  整个不夜城社区如果面临敌袭,一个时辰内警卫们就可以用预制件、木材、石头、砂石包堵死每条通道,六个时辰后一个整体功能不亚于城池的防御体系就能够形成。

  不夜城可以组织的警卫人数高达三千,在锦衣卫报备的人数当然不会有这么多,只有八百人,配备五百辆自行车。

  两千骑兵驻扎不夜城后,总兵力达到五千,士官以上级而且全部是当做军官种子锻炼的骑兵足四成,战斗力无与伦比。

  京城里有至少三万户军民属于“红旗军”的堡垒户,他们绝大多数是军属,又或者家主在“红旗军”体系拥有好工作。

  集中居住在不夜城附近的堡垒户比例更高,届时完全可以发动一两万青壮年参与不夜城保卫战。

  当然,这仅仅是防止崇祯下黑手之时的应急预案,未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皇权越来越弱,肯为大明效死的忠臣良将越来越少。

  崇祯能够调动多少兵马、筹集多少钱粮才能够完成突然袭击?

  刘之纶、方正化带着六万京营精锐在黄河沿线跟流寇对峙,京城里的能战之兵所剩无几。

  能打的锦衣卫虽然接近一万人马,可是从指挥使李若琏开始到同知娄允、签事张超等等,具备实权的将领都得益于黄汉提携、让军功才有今天。

  锦衣卫跟“红旗军”相处融洽,乃是友军,皇帝下旨进攻不夜城,估摸着一大半人马肯定出工不出力,是不是有两三成锦衣卫干脆倒戈相向都不好说。

  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仅仅是维护治安而已,真接到跟“红旗军”开战的圣旨,恐怕要有八成人立刻当逃兵,估计两成人选择投降已经相当保守。

  总而言之,关外的强敌已经被消灭,为了强国之梦,让龙旗飘扬在五洲四海,再也不能让刚愎自用、暴躁、知识面窄的崇祯乱弹琴。

  京城乃是最高权力的象征,黄汉准备在明年秋天带兵进入京城入住“汉王”府,公然成立“汉王系政权”。

  取代崇祯直接批阅奏折、任免官员、推行新政,改八股取士制度为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国考。

  给读书人做官的希望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公平、公开、公正的国考必不可少。

  唯有让贫穷的读书人、来源于基层老百姓的普通士兵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拥有光明前途,这个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以后“大汉帝国”的官员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靠着读书上位,一种是获得战功成为官老爷。

  世袭爵位可以有,仅仅代表着享受国家发放的待遇,拥有代表荣誉的光环,想做官治理一方,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从军搏取军功。

  推行新政肯定会存在阻力,黄汉不在乎,侵犯了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而已,翻不起大浪。

  只要能够使得更多人受益,使得国家走向富强,不愁得不到拥戴。

  这也是黄汉直接给崇祯信号,即便他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拥有金銮殿、拥有皇城也不意味着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