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五章 三国之势_清末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的压迫,但实际上并不能简单的这么评论。厘金实际上就是商税。

  清朝的厘金制度之所以被人批判,主要还是因为清廷中央不够强势。无法直接掌控厘金,从而让地方督抚获得了开设厘金的大权。进而演变为财政权力被地方督抚所掌控,那些地方督抚们为了征收更多的厘金,所以是在省内无节制的开始厘金关卡。

  如果是中央统一征收厘金的话,那么厘金只是一种很正规的商税而已,和帝国现在执行的各种工商税没有多大区别。

  除了政治、经济这些外,清廷最主要的改革还是军事改革,从最早的练军、再到李鸿章的新军,然后再到大清陆军,到清朝灭亡之际,清廷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最基础的新式军制改革,从传统的冷兵器部队过渡到了近代的线列军队。

  可惜,他们那个时候遇上的是已经换装了后装步枪的中华军,所以依旧是一败涂地,最后被无情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相对于满清而言,德川幕府的运气好要的多,他们的改革和满清的改革非常的类似,都是偏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其他的主要是做做样子,但是因为中华帝国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这种半吊子的改革愣是让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甚至把明治政府都给压制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处于弱势的明治政府看见松前藩竟然背叛了德川幕府,并且独立建国的时候,自然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

  一方面是派遣使者前往北海国联络,另外一方面当他们得知德川幕府竟然准备从前线抽调军队去讨伐北海国。

  这对于明治政府而言就是天赐良机。

  很快,超过两万名的明治政府军就是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就等着德川幕府从前线抽离部队去讨伐北海国,然后他们就一举杀到大阪,甚至杀到江户去。

  明治政府军的动向自然是很难瞒过别人,正打算抽调兵力去征讨北海国的德川幕府很快就是发现了明治政府军的异动。

  然后那里还敢抽调主力去讨伐北海国啊,备战明治政府军还来不及呢!

  明治政府和德川幕府的相互敌对,也是让北海国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之机,北海国弱小,如果说德川幕府真的派遣主力部队来讨伐,不用多,就算来个三五千人,这北海国就立即得崩溃,但是现在德川幕府的主力被明治政府军给拖住了。那么北海国上下才是松了一口气。

  后期虽然德川幕府拉拢了其他几家本州东北地区的几家大名领主,再一次集结了千余人的部队试图渡海进攻,但是这里头的军队毕竟没有德川幕府的直属新式军队,都是那些大名的普通藩兵。

  而在当代日`本,那些旧式的普通藩兵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并不是那些正式军队能够路比较的。

  所以北海国把这第二次的讨伐也是给挡了下来,为了抵御德川幕府的第三次讨伐,北海国也是紧急向帝国求援。

  当然了,这种求援并不是说让帝国直接出兵,而是前来采购军舰!

  德川幕府之所以能够两次顺利派兵渡海登陆北海国,就是因为德川幕府有着一支海军,虽然这支海军的规模在那些海军大国眼里不算什么,主力不过是区区两艘小型铁制炮舰而已。

  但是在日`本这地方,却是属于无敌的存在。

  现在北海国如果要想对抗德川幕府,陆军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海军。(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