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六十章 台地 十一_3543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尼亚地区农业条件较为突出的地方,气温适宜,降水不多不少(400-600毫米),河谷冲积土壤也很肥沃,因此适宜安置大量移民进行农业垦殖——当然目前这两个县很多农民种苜蓿养牛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走了歪路——后世阿根廷人在19世纪下班叶发动的所谓“征服沙漠”行动中,当战争部长罗卡将军率领六千名士兵将这片土地从印第安人手里夺来后,这里一度成了阿根廷的谷仓,因为这片位于两河之间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小麦,大量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威尔士的移民涌来此地,开垦荒地、种植谷物、捕捉野牛,很快便依靠土地发家致富了起来,然后进一步促使了殖民者征服巴塔哥尼亚的进程。

  如今时光回到200年前,来自东岸的殖民者们居然与后世阿根廷人不谋而合,同样选择了大力发展芦荡河、宝兴河之间的“小麦区”,只不过东岸人似乎由于经济的相对发达,更加注重野牛这种能够在短期内给他们带来更大利益的东西罢了,而不是闷头垦荒种小麦。以至于这片后世著名的小麦产区的居民们,不得不从南鸭子湖流域每年进口大量谷物以维持生活,也是奇葩一朵。

  村子里民兵对陆军军人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们拿出了食物——虽然很粗陋,但足够充足——和酒款待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军人,然后将村部的空房、仓库都让了出来,以便军人们有地方可以住宿,郭汉东等人对此表示感谢。

  一夜无话,第二天上午,河边有水手过来知会,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搁浅的挖泥船已经成功脱离了险境,可以继续工作了。郭汉东思索了下后,决定让那艘搭载他们而来的小火轮先朝长芦乡码头而去,而他们则沿陆路行进而去,顺便侦查一下附近的情况,因为昨晚宿营时村里的拓荒者们报告,附近曾经出现过一次印第安人的马队,规模不大,二十余骑的样子,但已经很值得警惕了。

  上午九点钟,这支来自第八混成营(原远东驻防部队改编而成)的数十名官兵,就在郭汉东、裴大德二人的率领下,扛着步枪,沿着芦荡河一路上行,朝长芦乡的方向行去。

  今天是个大热天,辽阔台地的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无,让人好不爽利。不过好在这个年代的阿根廷上空还没有那个可怕的臭氧层空洞,因此阳光还能忍受,大家身上背着解渴的马黛茶,饭盒内装着几块松软的油饼,走在水草丰美的大河边,倒也还算惬意。

  路上遇到了两位骑着马的高乔人。准确地说,是两个在马上睡觉的高乔人,在马儿遇到陌生人并猛烈嘶鸣之后,他们才陡然惊醒了过来,然后一脸尴尬地看着眼前一队荷枪实弹的东岸士兵。

  “从哪里来的,高乔人?”两名士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