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4章 烽火台与信号塔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种烽火台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小土塔上修建了一个小房屋,就跟咱们今天的水塔似的,不过上下只能靠绳梯攀登,这样即使被袭击,上面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绳梯,然后燃火发信号。

  张仁愿也改进了烽火的信号,要求烽火台彼此于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号,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三百里的范围内张仁愿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终于安宁,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还裁撤了数万兵卒,节省了开支。

  靠着烽燧,仅需一个夜晚就能将一个信号从辽东传递到西域,烽燧称得上是无线电时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国拿破仑时代,有人根据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码学手段,制造了在当时称得上很先进的通讯塔。

  依然是类似烽火台,每隔五公里修建一个信号塔。

  这类信号塔不燃烧火焰,而是在上面修建了一个丁字型横梁,横梁两端各有一个能靠绳索拉动的悬臂。

  每个悬臂都有七个角度,横梁也能摆动两个角度,因此这个信号塔理论上能摆出98个不同的图形。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台差不多,观测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状,然后有样学样传达给下一个通讯塔即可。

  传讯的人员不需要知道传讯的内容,等信息传达到目的地之后,会有一个通讯人员对比密码本将内容破译出来。

  这种信号塔的优势是传讯人员不需要知晓传讯内容,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就行。

  最大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理论上来说一个讯号在二十分钟内就可以穿过一千公里。

  这套装置也很快被人改进,比如奥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电灯,类似摩斯电码在晚上传讯。

  再后来还有人灵机一动,将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远镜也融合了进去,这样两座信号塔之间距离可以放的更远,节省了成本。

  不过很快电报机就被发明了出来,这类信号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叹后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来的据说是密码本的东西让刘备眼晕,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门道。

  孔明有点不太确定:

  “似是由算学衍生而来……”

  法正则是对其描绘的内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个时辰内能将命令传递千里,亦是强悍。”

  就连张飞的脸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举火为号,仅能在夜晚,殊为不便,若是白天燃烟,所费颇多,又易误发警示,只需换一换……”

  作为一个领军的,张飞对此感受最是清楚。

  战场上就是因为担心信号混淆,以及传递不变,因此只能靠燃烟,传递尽可能简单的信号。

  比如最简单的进攻,撤退,胜利,失败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里,还能准确传达出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