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49章 狡猾的多铎_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明军夜不收在他们到来后全部撤入关内,都拿着千里镜站在长城最高处看着关外建奴活动。

  洪武大帝把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驱出长城,元顺帝退出长城仍滞留于近塞地区屯上都,仍称元帝,史称北元。

  此时其统治机构还完整存在,残余兵力号称百万,企图依靠这些力量整复故都。

  而刚刚建立的明政权对北元的存在深感为患,于是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大将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征,并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军强大的武装攻击下,北元内部发生分裂,长期互相拼杀,几代元主及拥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杀死,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

  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着互市贸易和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

  明政府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

  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明政府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

  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以后,更加重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复了若干地段低矮简陋的边墙。

  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防线上设立九座军镇,分地守御。

  首先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原太原总兵驻在偏关,三边制府总兵驻在固原,也称二镇。相继又设宁夏、甘肃、蓟州,合称九镇,又称九边。

  蓟镇在沿边九镇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蓟镇之重,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五十余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百余公里,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特别是永乐初撤销塞外的大宁卫以后,更增加了蓟镇的防卫负担。

  北方的军防重地大宁丢掉了,开平卫孤存塞外,无法拒守,宣德年间不得不移卫于独石口,原在大宁地区筑的城堡全部废弃。

  这样一来,在辽东镇和宣府之间形成声援隔绝之势,京东、京北失去了大片缓冲地带,蒙古各部逼到近边,蓟镇所有关口都成了前沿。

  蓟镇地区由塞外越边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关隘密集,在两千华里的防线上,大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